
暮春的清晨,張家川縣川王鎮的空氣一如既往地清爽,站在松樹灣村的半山腰,一眼望去,滿山溝金燦燦的油菜花競相開放,隱約可見的鄉間硬化小路和田間小道穿行其間,山腳下一排排整齊的養殖合作社林立,農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花樹簇擁,好似一幅美麗的綠水青山畫卷。
“哞……哞……”4月18日一大早,川王鎮松樹灣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馬素福正在牛圈忙著給牛喂草,一頭頭肥碩的大黃牛悠閑地啃食草料。見到記者的到來,馬素福笑著說:“多虧了產業扶貧的好政策,我從2019年合作社成立以來一直在里面務工,一個月能掙5千元,一年收入可達6萬元,收入穩定也能照顧家庭,現在不愁吃穿,日子更有奔頭了!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成立于2019年的川王鎮松樹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以基礎母牛繁育為主的大型養殖場,目前牛存欄206頭,合作社主要飼養繁育西門塔爾品種基礎母牛,今年產出牛犢90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企業”的運營模式,以牧草收購分紅、投工投勞分紅、撂荒流轉分紅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該合作社理事長馬文華告訴記者:“松樹灣村按照鎮黨委的調研論證,決定按照”村黨支部+合作社+養殖戶“發展村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通過村黨支部牽頭創辦先行先試,整合各類生產要素抱團發展,擴大種養殖規模,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共吸納貧困戶77戶402人入社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合作社為全鎮養殖戶改良品種牛350頭,合作社產犢90頭,出欄51頭,階段性務工81人,帶動農戶種植飼料玉米600余畝,收購飼料玉米2000余噸,帶動農戶增收1200元,形成了村集體經濟服務群眾、群眾參與村集體經濟增收的良性循環,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
像這樣的合作社,在川王鎮不止一家,他們駐扎各村,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本村特色產業的同時,帶動著群眾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增加經濟收入,也帶動著他們邁向更加寬廣的小康之路。

據了解,川王鎮黨委、政府按照“產業興旺”的總體目標,把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創新“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致富帶頭人)”模式,科學統籌,因村施策,將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合作社的抱團發展、群眾的能動性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優勢疊加互補,培育發展規模養殖、種植等特色富民產業,有序推進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發展,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至目前,全鎮創辦合作社45家,其中村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21家,家庭農場37家,五小產業(小家禽)飼養36家。飼料玉米種植1萬畝以上,飼草收貯1.5萬噸。全鎮牛存欄2200余頭,羊存欄3200余只,雞存欄8500余只,極大地增加了群眾的收入,拓寬了致富路。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