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中國的節日文化
陳玉新
中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使中華民族形成了豐富的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即便朝代更迭,卻依舊得以延續。其所記錄的是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同時承載著他們的精神世界。其所蘊含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歷法等人文與自然知識,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在古代農業社會,農作物的播種、培育、生長、成熟,都依賴陽光、雨水等氣候條件?刻斐燥埖娜藗,對物候、天象的變化自然就有著高度的自覺性和敏感性。在不斷地總結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四時八節的時令系統,漢代以后,四時八節又進一步細分為二十四節氣。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歲時變化,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歲時節令民俗。歲時節日,大多依傍著自然節氣,比如清明節和冬至節等。不過傳統節日的形成還與宗教崇拜、神話傳奇、迷信禁忌、人物紀念等社會風俗和歷史文化有關。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出現,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基本成形,唐宋元明清時期繼承發展,并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特質和精神。傳統節日作為載體,寄托著關于民族情感最溫情的呵護與敬意。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社會身份的人們,在慶祝相同傳統節日的過程中,實現了關于民族情感、人文情懷的殊途同歸。但今天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如圣誕節、情人節等外國節日在中國升溫。我國的傳統節日面臨著有些尷尬的局面:關于傳統節日的記憶正趨向蒼白、關于傳統節日的細節正在淡去,甚至有些傳統節日淪落為“放假”的代名詞。盡管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卻被人們日益淡忘,有識之士甚至發出“搶救傳統節日”的呼聲。
紀念傳統節日,對于弘揚中華文化以及蘊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由此,我們編寫了本書,意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增強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和回歸傳統節日,體會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五彩繽紛,包含了各少數民族異彩紛呈的民族節日,限于篇幅,本書僅選取了十六個有代表性和文化社會意義的傳統節日,分別介紹節日名稱、源流演變、傳統習俗、故事傳說、歷史典故、詩詞文化等內容。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緯度較大,“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傳統節日在各地的內容和形式可能會有所不同,本書較難全面兼顧,還請廣大讀者體諒。
(《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陳玉新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