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100周年之際,北京科技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甘肅分團于服務地天水市秦安縣開展“弘揚五四精神,獻禮建團百年”系列主題活動,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的囑托與期待,積極發揮青年志愿者的模范帶頭作用,勇于承擔教育教學、鄉村振興和特色幫扶各項任務,在祖國的西北大地上繪寫青春答卷,向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獻禮。

仰望星空,志在遠方,教育教學齊頭并進。
教學為基,育才有我。研支團成員牢記使命,認真履職,六位成員分別負責三所學校的語文、英語、數學、歷史、編程、美術等共計7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服務超900名學生,單周課時數超100課時。半年多來,六位老師依據學生特點精心備課,認真向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前輩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所帶班級學生成績均居平行班前列。此外,研支團成員發揮自身優勢,助力支教學校第二課堂建設,分別為科技類或文體類社團負責人,定期開展社團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全方面成長。

教育為重,育人我在。研支團成員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引領學生健康成長。賈宜珍、焉正權協同王尹鎮團委積極拓展德育課程的多樣性,帶領王尹鎮中心小學學生在王尹鎮域內開展了政策宣傳、非遺傳承、凈化環境衛生、經典誦讀等志愿服務活動;鄭子晗將大地灣文化帶入課堂,向七年級學生講述大地灣遺址和彩陶文化,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對于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文化自信;曹震面向橋南中學學生開展愛團愛國主義教育,組織觀看《長津湖之水門橋》,講述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楊文龍、劉碩響應當地政府號召,扛起大旗,走街入村,參與進當地防疫政策宣傳活動中,助力當地防疫工作有序開展,以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榜樣。

腳踏大地,根植基層,凝心聚力推動振興。
近年來秦安縣多項產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北京科技大學研支團成員前往秦安縣多個鄉鎮,參與當地支柱產業規劃發展,助力當地精神文化場所建設,組織開展了王尹鎮桃園打理活動、隴城鎮中藥材種植活動、劉坪村桃花會景區建設活動、康坡村文化廣場建設活動、大地灣文化調研等一系列實地活動,與當地干部、非遺傳承人等深入交流溝通。通過一系列活動,研支團成員走到鄉村振興的一線,用汗水和青春為新時代農村發展貢獻力量。


不負熱愛,奔赴山海,多元活動全面發展。
“老師,有機會我也想去北京看看”一位學生這樣跟賈宜珍說。多次家訪后,賈宜珍發現學生家里的學習環境普遍存在照明不足的情況。為此,她開展“獻愛為明”活動,為所帶班級學生每人募集一盞臺燈及替換燈泡,并幫助其與北京小朋友成為筆友,活動共聯系到16個家庭中18位有愛心的北京小朋友,為他們講述了甘肅小學生的生活故事,將小朋友捐出的壓歲錢全數用于購置48盞臺燈及144枚燈泡。在社會工作事務所和親友幫助下,賈宜珍帶著北京小朋友的愛心捐贈臺燈及18封書信回到班中,在完成捐贈的同時,幫助當地學生與北京的小朋友建立書信往來。駐守在王尹鎮中心小學,焉正權和賈宜珍兩位老師主動參與到王尹鎮街道清掃工作,并協助學校處理黨建、教務、政教及少年宮等學校日常工作。

“老師,以后你們常來好嗎?”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騰出房間而暫居西川鎮中心小學,鄭子晗關注到了從二年級到四年級一直獨自居住在學校宿舍的留守兒童王紫涵。在了解到王紫涵家庭的困難情況之后,她號召其他支教老師一起為王紫涵購買了冬衣、書籍、臺燈、學習用品等物資,并對她進行了學業輔導。在搬離西川鎮中心小學之后,她也一直與王紫涵保持聯系,通過電話了解她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身居秦安縣橋南中學,曹震與鄭子晗組織開展“中考談心會”“共讀一本書”“同觀冬奧會”等一系列活動,創新學生會、廣播站管理模式,陪伴學生快樂度過校園內外的時光。

在隴城中學的劉碩和楊文龍,在學校組織的籃球賽中以教師身份積極參賽并負責活動宣傳工作,在元旦紅歌活動中指導學生排練節目、擔任歌會評委以及負責錄像宣傳工作,在學校組織的防震安全演練中擔任班級安全負責人以及宣傳工作負責人。在植樹節之際踏入大山,手執鐵鍬和樹苗,在植樹活動中助力退耕還林生態恢復。在服務過程中,兩位成員榮獲隴城中學黨支部優秀黨員、優秀作業展評活動二等獎等獎項。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從首都北京來到隴上秦安,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用真心和愛心與當地孩子們度過一段珍貴的時光,也在育人的同時踐行新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在建團百年之際,在五四來臨之時,研支團成員愿以自己的全部力量,為建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懈奮斗。

(新聞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